编者按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大湾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区域,松山湖在过去18年广纳英才,已成为全球创业者的乐园。 为更好挖掘湾区创业故事,展现松山湖各领域创业者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2019年,松山湖管委会与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联合启动《松山湖创业故事第五集之寻找大湾区创业部落调研》,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寻找从松山湖功能区走出去的创业部落,研究其群体特征、未来趋势和发展需求。2019年11月起,南方+客户端开设《创业看松湖》专栏,将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刊发调研成果,敬请垂注! 温馨提示: 2019年创新松湖创业大赛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创业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万元!如果你感兴趣来松山湖践行创业梦想,赶紧点击页面上方横幅海报报名吧!
△戳上方视频
十年前,张国军曾经提出过著名的“苹果理论”,他认为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就像“青苹果”,好看不好吃,企业希望得到的是“红苹果”,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对于政府来说,一个“红苹果”还不够,需要形成产业,变成“苹果树”。
张国军
如今,这一论断有了新的内涵,他们要做的,不仅是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培育出一片苹果林,还要不断突破“卡脖子”工程,将更多创新推向产业化应用,解决更多“苹果芯”的问题。
2019年7月,科技部对外公布了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来自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的“智能终端精密构件制造装备创新团队”,成功入选2018年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仅50个获批团队)。
类似的国字号荣誉,大大小小摆满了工研院的展示厅,见证着工研院发展的高光时刻。作为工研院的领头人,张国军是东莞最懂得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工研院从不到40人的创业班底发展成为拥有600余人的研发团队、1000余人的产业化团队,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600余家,自主创办科技企业70家,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工研院外观图
从年少成名的高校教授,到推动众多科技成果开花结果的创新导师,张国军及其所带领的华科系创业者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东莞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新型研发机构不断迭代升级的真实写照。
“根叔”一句话成就莞邑拓荒牛
原本,筹建工研院不在张国军的人生规划里。
十一年前,金融危机的风暴还未平息,创新创业的浪潮仍未掀起,年轻的张国军还在象牙塔里安稳地生产着“青苹果”。只是他也不知道这些青苹果什么时候能变红。
导师的一次谈话改变了张国军的人生轨迹。来到松山湖,乍看起来像创新创业发展潮流中一段插曲,而如今,张国军希望能够把握潮流的方向。
或许试着去了解工研院成长的坎坷与黯淡,才更能理解它今日的精彩与光芒。
“如果不是李老师的学生,我应该不会来到东莞……”对于张国军而言,十一年过去了,再来回想当初决定人生方向的选择,他依旧历历在目。
2002年,张国军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2003年,他便破格晋升副教授,两年后,又破格升为教授。当时的张国军只有33岁,旁人眼中的他可谓意气风发,而他也立志在学术上有所造诣。
“国军,我思来想去,还是希望派你去东莞工作……”08年底的一天,时任华科老校长李培根院士找到张国军。
一边是顺畅安稳的学术道路,一边是前路未知的创业征途;一边是年幼孩子的不舍,一边是恩师的殷切期望,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张国军也曾犹豫过,但是他最终放弃了高校生活,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又注定艰辛的道路。
张国军对于广东并不陌生,在跟着李校长读博期间,他就曾在广东顺德科龙电器做项目,2002年博士毕业之后,他又被派去华为工作一段时间。加之张国军所学制造系统、制造工艺研究偏重实践性,经常需要跑车间、跑企业,这些经历也练就了他能吃苦的品格……张国军也曾想过,或许这些经历也成了让李培根校长选择他的原因之一。
“那时候的松山湖一片荒芜,除了质检中心,其他的都是黄土地”张国军回忆道,那时松山湖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很少,大家上下班都是走路,有时遇到台风下雨,大家哪都去不了。为了照顾大家出行,每逢下雨天,张国军就要接送二三十个员工们上下班。对于张国军而言,这些苦不算什么,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内心的落差。曾经象牙塔里的生活安稳宁静,但刚来东莞时创新创业氛围并不像今天,很多人不能理解,对于科技创新充满质疑。然而,张国军并不能因此停止脚步,研究院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开始,他就每天和包工头、政府机关打交道。直到今天,张国军依然能够回想起当初带着安全帽在工地上的场景,特别是晚上,同事、建筑工人都走了,张国军总是一个人坐在黄土地上,抬头看着星星,“松山湖的空气确实很好,能经常看到星星,以前在湖北很难”张国军笑着说。现在回看,在工研院走过的每一步,都变成了人生宝贵的财富。
团队科研人员在工作中
“如果当年工研院是今天这样,我一定不会派自己的学生到这里,正是因为当时艰苦的环境,我只能让自己的学生来……”在工研院成立十周年的总结大会上,李培根院士深情地讲述曾经的故事。
原来,他让他来,他愿意来,都是一个答案。
从星星之火到满天星辉
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寻格辉认识了张国军。
“我和张院长只见了三次面,就决定要加入工研院团队”回想当初的选择,寻格辉依旧激动不已。作为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的高材生,那时的他已经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注册会计师,并且在投行、华为工作之后选择自己创业,尽管事业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同样思考着自己的所做是否有意义。
那时的工研院处于建设初期,资金条件、科研环境都很艰苦,但在和张国军的聊天中寻格辉没有听到丝毫抱怨,相反,他感受更多的是一个创业者的满怀激情,寻格辉被打动了,“这就是自己一直找寻的意义吧?能够和这样的人一起创业该是多么精彩又充满挑战的事情”初次的聊天让寻格辉难以平静,他决定主动去找张国军。“张院长我为你所做的事业而感动,也为你未来的规划吸引,我想加入你们团队。”为了表达诚意,寻格辉给张国军深深地鞠了一躬。
就这样,寻格辉加入了工研院,成为张国军的左膀右臂。如今回想,张国军依旧感慨万千,“他当时已经很有成就了,却能够不图名利,在工研院最艰苦的时候加入我们,这是最让我感动的。”
寻格辉
张国军说,对于彼时的工研院而言,如何才能广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面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工研院理事长邵新宇曾说过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可以打造一个小环境。”既然没有办法短期内改变东莞人才的大环境,那就打造一个小环境,让工研院成为人才聚集高地。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在当时外界看来大胆的改革尝试。2010年,工研院通过理事会最高决议,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的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通过一系列的人才激励政策,工研院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邵新宇、张国军和团队商议后决定,不把积累的资金用来年底发奖金,而是决定投资孵化器,并把产业孵化的重任交给寻格辉牵头负责,正是这次具有长远眼光的决策造就了松湖华科。2013年松湖华科获批成为东莞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如今,它已连续4年被科技部考评为优秀(A类),连续5年享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在全国的孵化器排名中,松湖华科位列第57名。
寻格辉的加入推动了工研院的快速发展,十一年来,很多人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安稳的环境来到工研院,和张国军一起坚持创新,从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这项事业。
除了寻格辉,华为公司原高级副总裁李晓涛、北京机床所原总经理倪明堂、佛山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刘元新……这些有理想,有情怀的人加入,为工研院、广智院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倪明堂
“我的团队很优秀,他们给了我不断坚持的勇气和决心。”张国军动容地说,“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胆怯,当你想要向苦难低头、向现实妥协的时候,你发现有一帮比你更优秀、更英勇的人伴随你左右,你就会勇敢地继续向前冲。”
从前路未知的拓荒摸索,到历尽艰辛的摸爬滚打,眨眼已过十年芳华。那是一个开荒拓土的年代,也是一段燃烧青春的岁月,是东莞松山湖开拓创新的缩影,也是中国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发展的写照,张国军和他的团队,就像一面旗帜,一盏星灯。
十几年来,工研院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科研成果倍出,多项颠覆性、引领性科技成果涌现。目前,工研院已累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申请各类知识产权500余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参与起草了云制造、射频、车间制造执行数字化通用要求等标准41项,其中17项国家标准,1项军用标准。
从象牙塔走出的教授商人
2010年5月,已经42岁的华科教授王瑜辉怀揣着将科研成果投入实践的满腔热血,带着几名高校学生来到了松山湖,工研院的两间办公室,成为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思谷”)的创办地。
“当时我们满怀信心地以为产品研制出来,就可以拿去卖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离开高校象牙塔后,由于缺乏企业运营的意识,创业初期,王瑜辉就碰了一鼻子灰。
“如果把我们的产品成长过程比作1的话,我个人认为,作为学者,解决了0.1到0.2这样的工作量,而作为企业家,要解决后面0.7到0.8的工作量,作为一个学者转化成企业家,那么他就是要做1的工作,从头做到尾,难度更大。”对于王瑜辉而言,从教授到企业家的转型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王瑜辉
在产品推广过程中,王瑜辉发现,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企业的运用中,往往会受到机器的电机干扰、生产环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精确性降低。于是,王瑜辉带着研究团队将工作地点搬到客户公司去,扎根企业,立足实际,在克服了大量技术难题后,终于研发出优质的产品。“现在思谷产品应用误差率只有万分之几。”王瑜辉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从学校到工研院,从书架到货架,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从物联网到智能制造,思谷经历着一次次的蜕变,却依然坚挺在高科技产业的最前沿,做市场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和产品。”
在推动“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转变中,王瑜辉支持东莞“机器换人”计划。他认为,东莞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完全可以使制造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物联网产品可以做到按钮不超过3个,而工作品质不比熟练的工人差,成本却能够大大降低。
如今的思谷声名赫赫,研发团队近40人,包括2名院士以及“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参与制定3项国家标准,参与研制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核心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智能制造和5G时代的到来,将给思谷带来更多的机遇。”王瑜辉表示,未来的思谷将坚持产学研协同的科技创新模式,围绕RFID工业识别产品,扩展机器视觉和柔性电子制造装备,完善自身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从工研院两间办公室到如今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成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伙伴,王瑜辉用了9年。
“创业没有年龄限制,创业不论技术高低,创业并非专业取胜,创业应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关于创业的体验,王瑜辉深情地分享,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人,创业并非就业的唯一出路,目前松山湖致力于打造人才高地,大学生同样可以选择就近择业。
王瑜辉
“以前,大家都称呼我王老师,直到今天,我仍然处于老师到老总的角色转变过程,不敢懈怠……”王瑜辉表示,思谷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工研院的支持、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松山湖的政策与创业环境,这也体现了创业对组织和环境的依赖。
十几年来,工研院累计孵化像思谷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有600余家,自主创办科技企业70家,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工研院、广智院的历史都还很短,谈不上自己创立文化,我们更多的是传承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张国军表示,华科老校长朱九思曾总结说,华科人争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样的精神总结同样符合工研院的创业者们,没有天时地利,就靠人和,把困难转化为动力,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外界曾用“听话、出活”评价华科人,对张国军而言,“听话”是指他们讲组织原则,讲师生感情,讲文化传承,讲团队精神,所谓“出活”,是指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这样简单朴素的文化根植于张国军和他的团队心中,也成就了今日工研院的硕果累累。
据与其共事过的同事介绍,尽管张国军身上有很多头衔,但他对外总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十几年来,张国军以东莞松山湖为“家”,但始终不忘华中科技大学的“根”。华科早已在张国军以及他的创业团队身上打下了最初的烙印。
留美博士的“苹果芯”征途
“从我们身边的每一块金属板材的切割,到每一台汽车的焊接,从每一块半导体芯片的划线工艺到每一部手机的内部加工……高功率工业激光器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高功率工业激光产业所支撑和影响的产业已经是无处不在。”
广智院外观图
在广智院展览大厅,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团队负责人、原美国JDSU高级主任工程师马修泉博士向来访者介绍自主研发的大功率激光器。
马修泉博士
201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简称“广智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落地东莞,以高精高效智能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研究方向,大功率激光器与激光装备是广智院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先进应用技术开发的一个方向。
当前激光加工与机器人相结合的自动焊接技术,在汽车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焊接设备已逐渐被激光焊接机器人代替,高亮度大功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是激光加工和激光先进制造装备的核心部件,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在国内,4000瓦以上激光器全部依赖进口,6000瓦以上的主要集中在德国和美国两国,需要这两国商务部的许可证才能引进,10000瓦以上的基本不外流,需要我国商务部和德国商务部采取“物物交换”的模式才能引进。可以说在这方面,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非常严重。
大功率激光器已成为典型的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 “卡脖子”的核心器件问题,这也促成了广智院决定组建大功率激光器创新团队。
全光纤合束3万瓦工业级激光器
2016年,在邵新宇的力邀下,马修泉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回国攻克这一难题,打破国外的封锁。仅用1年的时间,马修泉带领的团队便推出全球领先的3000瓦“单光纤模块”的原型机,单光纤功率输出分别高于国际、国内通常水平的两倍、四倍,其他各项指标也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马修泉介绍说,当前广智院团队研发的单光纤模块5000瓦,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可查的公开销售的最高功率机型,同时基于7合1的合束方案推出了3万瓦200微米输出的全光纤激光器,是目前国内厂商首款正式推出的3万瓦工业级激光器。目前,团队已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广东国志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从质的方面提高国产激光器的实力,从技术含金量的角度追赶国际品牌,为国内激光制造业的持续增速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来讲青苹果到红苹果是科研成果转化、红苹果到苹果树是不断产业化,从解决一个企业的问题到解决产业问题。而如今不论是大功率激光器还是无人自主技术,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苹果芯”问题,是最基础的问题。面对“卡脖子”技术,我们在这些方面一定要有所突破”说这话时,张国军目光里充满着坚定。
截至目前,广智院先后为劲胜股份、金立、步步高、华为、格力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应用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服务,服务企业近200家,并建设了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2019年6月,工研院“智能终端精密构件制造装备创新团队”入选2018年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成为科技部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中,全国获批的50个创新团队之一。在此之前,工研院已获批5支广东省创新团队,1支东莞市创新团队。
“十年芳华付莞地,一片恒心报华科”十年时光,张国军和众多因工研院而来到这里的创业者,共同见证了东莞松山湖的变化,见证了工研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工研院也逐步从支撑产业转型转向引领产业创新。但对他们而言,不变的是走“科技创新、产业报国”之路的决心,可以预见的未来,他们仍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策划】黄少宏
【统筹】陈启亮
【采写】见习记者 黄浩博
【摄影】孙俊杰
【摄像/剪辑】李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