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才活动周的重头戏,11月25日,在松山湖举行的第三届东莞人才发展论坛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为主题,围绕如何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邀请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香港等地的人才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华山论剑”。
有专家建言东莞,建立东莞-硅谷孵化器,通过跨境风险投资的方式精准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也有专家认为,探索海外人才咨询、创业、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创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范式。
建“旋转门”制度促人才流动
论坛上,湖北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桂昭明认为,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实现“四个对接”,即人才与经济的对接、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而“四个对接”的关键是人才与价值的对接。
桂昭明建言东莞,突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特点”;强化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的“引才重点”;攻克“人才名利双收”的“激励难点”;创建“东莞指数”成为东莞人才发展改革的“评价亮点”。
政府可在人才流动、创业扶持、股权激励、专业资格互认、签证居留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最终形成与国际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人才发展环境。例如,效仿跨境市场化引才的“杭州路径”,建立东莞-硅谷孵化器,通过跨境风险投资的方式精准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此举,不仅可以了解前沿信息、与最顶尖的人才交流,还可以实现外国人才“属地化”。
针对“人才难以在政府、企业、智库间有序顺畅流动”的制度障碍,桂昭明建议,借鉴国外“旋转门”制度的优势,打破体制界限,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此外,还可借鉴“硅谷指数”的先进经验,构建科学的区域人才发展评估体系——“东莞指数”。
要让人才“名利双收”
如何让人才实现“名利双收”,成为与会专家探讨的热点之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认为,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所谓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
柳学智认为,要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让他们在自己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在资本市场上的变现,增加合法收入。
桂昭明则建言,激励机制改革要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的导向。例如,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出台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
另外,针对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怿建言东莞,结合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特色优势,探索海外人才咨询、创业、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创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范式。桂昭明认为,要集聚较多的外国高科技人才来莞创新创业,加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离岸基地建设力度,让世界一流的人才来去“零成本”、成功“高概率”、发展“高收益”。
via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