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科技合作共同体,松山湖四大平台强强联手!
- 2020-04-14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目标建成国家实验室,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孵化企业累计获得逾8亿元投资,粤港澳科学交叉中心揭牌1年多先后举办22场高水平学术会议,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成为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新热土……
过去数年,粤港澳科技创新联动在松山湖各领域取得飞跃式发展。4月10日,由松山湖科技教育局牵头召开的松山湖粤港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首次联席会议在松山湖管委会召开,来自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粤港澳四大创新平台负责人、以及来自东莞市园两级职能部门负责人悉数出席,会议还现场连线身处香港的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汤雷翰,共同探讨大湾区背景下粤港澳科技创新进一步联动发展路径。
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松山湖正式启动相关工作,推动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松山湖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卢钢表示,当前,松山湖正在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各个创新平台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也掌握着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期待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等常态化机制,各个平台之间能够强强联手,促成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好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效应。
国之重器吸引港澳用户 积极申请课题研究
△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以下简称“CSNS”)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后,于2018年9月正式对用户开放,至今年度开放了三轮用户课题申请征集,注册用户超1100人,共完成用户课题159个,其中包括香港地区及国外课题20个。”
散裂中子源中子科学部副主任殷雯介绍道,目前,CSNS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已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斯格明子的拓扑磁性、逆自旋霍尔磁性薄膜、高强合金的纳米相、太阳能电池柔性薄膜、芯片中子单粒子效应等,同时也开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材料等初步研究。目前已有20篇用户的实验成果论文发表或接收。
统计数据显示,CSNS第三轮开放运行计划从2019年9月26日至2020年1月19日,常规课题申请164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中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用户大概占总用户的10%。比如,香港大学黄明欣团队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粉末衍射仪分析‘超级钢’的性质,为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能提供关键的数据。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用户也在散裂中子源开展多项实验研究。
△散裂中子源
殷雯透露,目前CSNS已建成3条谱仪并投入使用,完成了来自剑桥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01项用户课题研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工程材料等微观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绝大部分实验结果,最终都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手机研究为例,利用中子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负极材料、电解质以及锂离子的输运通道,可以提高锂电池的容量,提高安全性;利用中子研究手机芯片因中子辐照发生的单粒子效应,可以增进手机的可靠性;利用中子研发的自旋电子学器件,可以提升存储速度、降低能耗;还可以通过中子实验,改进手机外壳结构和加工工艺。
广东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主任由陈和生院士担任。实验室依托CSNS开展中子散射科学技术相关学科的研究,引进和培养中子散射专业学科的高水平人才,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重要研究平台,实验室从筹建之初便备受关注。
未来3年,CSNS将以联合实验室等为平台,计划再新建8台用户谱仪且正在同步进行物理设计。 每一台谱仪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比如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的高压谱仪,可以模拟可燃冰开采时的高压环境,对其进行深度研究。中子成像谱仪以及和广东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合作建设的工程材料衍射仪,可以进行工程大部件的成像检测和应力测试,在产业界需要强烈且迫切,可用于航空、高铁等众多产业的装备研发。“从远期来看,CSNS将扩展至20台谱仪,并向更多用户开放。” 殷雯说。
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 云集国内外大咖
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下设四大核心板块之一,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旨在建成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以材料科学为核心,面向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持续关注国内外相关科学前沿和最新动态,开展交叉合作,提供创新思想和成果源泉。作为跨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心除了联合国内外各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吸取国际类似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还邀请了诸多国际一流学者进行中长期或短期访问,以持续深入的科学研讨会为主,打造系列知名国际会议和讲习班。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自揭牌成立以来,我们共举办了22次学术会议,参会总数达1000多人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汤雷翰从香港远程视频连线时表示,由中心举办的学术会议已吸引了近百位院士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领导来莞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
在这其中,由赵忠贤院士和中科院学部局牵头、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截至2020年1月13日,先后举办5次论坛,汇聚粤港澳三地以及国内外高水平院士专家、中青年领军人才以及企业技术专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从宏观上凝练深层次的核心理论/技术难题,为国家、区城、行业或组织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前瞻和战略咨询,已成为国内外科技大咖云集的品牌论坛。
即便在疫情期间,中心也在竭力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为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拓展新可能。
汤雷翰介绍说,受疫情影响,很多材料研究没法到实验室里面去进行,于是,中心与国内一些高效展开合作,探索将材料研究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开发线上材料研究平台,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提高线上材料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2月,我们开了一场发布会,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他说,“实际上,以前对材料这一块的发展研究,有些技术细节从总体上来说,用的很多软件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借用国外的。现在,我们这边的计算平台其实可以提供帮助,将是非常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希望这方面能有更多的合作。”
汤雷翰认为,中心对这个项目的推动,接下来有望在材料计算等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还可以借助这个线上研究平台,与后期材料工艺的改进等线下研发直接接轨。
多家在孵港澳企业迎飞跃式发展
日前,总部位于松山湖的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字节跳动、源码资本领投,老股东盈峰资本、大米创投等跟投,并由势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
“包括云鲸智能,在创业孵化方面,我们已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累计产值28亿余元,获外界融资8亿余元。引进港澳台企业12家,其中包括高企7家,累计产值超6亿余元人民币,获外界融资5.8亿余元。”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公共关系部经理向荣介绍,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是在东莞市政府、松山湖国家高新区支持下,由李泽湘教授、高秉强教授、甘洁教授等联合发起,按照“政府资助、企业化运作”模式建设的孵化载体。
“基地的港澳企业与团队在职员工超过500人,大多数员工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向荣表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搭建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为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建设而成的一个面向内地、香港、全球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创业平台,并致力打造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
除了云鲸,同样由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的还有获得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李群自动化,也获得了高达2.28亿元的融资,并且连续二年产值突破亿元,2020年还拿下一家客户上亿元订单。基地多个在孵港澳企业同时呈现爆发式增长,李群自动化、优超精密、亿动科技、云鲸智能等呈“蹬羚企业”和高潜力趋势。胡桃科技与睿魔智能的产品寻影OBSBOT Tail和SPECTRAX,双双上榜2019年全球100最佳发明榜单(中国仅三项产品入选),与同时入榜的还有Facebook的VR产品和来自苹果的新一代耳机产品-AirPods Pro齐头并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松山湖的一项重要任务,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正在成为港澳青年北上创新创业的另一块热土。
“基地服务于港澳及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加速港澳及国际优秀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有效促进当地创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国际化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港澳技术成果产业化’‘东莞产业创新升级’‘莞港创新创业人才融合’三赢局面。”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总负责人徐凯祥本身就是一名香港青年,对于港澳青年到广东创业的需求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他表示,结合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实际,基地计划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打造一常规品牌运营+四大重点项目构建基地生态系统。
一是搭建港澳科创成果转化展示平台。基地整合香港众多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和最新专利成果信息,集中展示,促进港澳科创成果与当地企业、机构进行有效对接,帮助打通供需两侧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港澳创新创业团队专利技术与东莞本地企业实现交易与对接,同时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速知识产权交易与转化进程。
二是建设国际注册技术经理人实训基地。基地计划通过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引入国际权威的技术转移经理人(RTTP)培养体系,在双创基地成立国际注册技术经理人实训基地,开展本地化的高水平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团队全面加速高水平的港澳创新创业项目在园区落地转化。
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三是打造精品样板车间。通过提供高度柔性的以CNC计算机数控机床、3D打印机、通用小型加工器械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便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从3D设计中直接生产实际产品,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为项目和技术市场化提供“产前”样板车间,迅速回应客户需求。同时,精品样板车间也将为港澳创业者提供产品工业设计方面的合作交流载体,与松山湖周边9镇形成有效互动与协同。
四是组建松山湖粤港澳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使评审机制更加可靠。基地邀请来自香港各一流高校以及澳门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顶尖专家资源,组建松山湖粤港澳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发挥精准锁定港澳高质量双创项目并推荐落户松山湖、参与港澳项目及人才引进评审、开展产业化全程辅导以及引才大使等作用,进一步推广松山湖在港澳的科创品牌和形象,吸引港澳优秀青年来基地集聚创业就业。
“我们希望利用各个平台带来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一个互补,形成一个合力。这样可以使更多一些港澳的创新资源可以到大湾区这边落地,到并且实现一个转化。” 徐凯祥说。
定制化服务营造最优创新环境
为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近年来,松山湖不断完善育成孵化体系,并出台了《东莞松山湖公营孵化器场地使用管理办法》,在支持和推动公营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启动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调研与编制工作,辅导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等6家孵化器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园区纳入备案统计孵化器达4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4家,共有33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已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占全市88.5%),正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推动更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在另一方面,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目前已经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一流大科学装置。东莞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引进智力管理科科长黄志钧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是今年东莞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下来将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无限发展可能,欢迎各平台及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科学城建设建言献策。
参会的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目前松山湖科学城正在规划散裂中子源周边地块建设中试基地,可以为在园区开展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与成果转化的平台、企业及团队提供定制化的中试厂房。这一消息现场吸引各平台单位的浓厚兴趣。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卢钢则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东莞的发展都与港澳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个广阔的布局,为粤港澳开展新一轮科技创新紧密合作,创造了千年难遇的机遇,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好好把握,既要从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出发,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发挥东莞的优势,这样才能够与港澳台再度携手,推进合作。
而松山湖作为国家高新区,最重要的是实现区域科技引领和创新引领,这就更加需要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尤其是与香港的合作,只不过与改革开放初期东莞通过香港为窗口引进发展资本不同,现阶段松山湖希望能以香港为平台引进大量优质人才,吸引更多高层次创业资源、以及更高层次的资本过来。
卢钢强调,当前,松山湖正在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各个创新平台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也掌握着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期待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等常态化机制,接下来各个平台能够强强联手,促成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好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效应。
对此,松山湖科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松山湖将与各粤港澳平台和省市各级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并结合各方意见形成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水平,力争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环境,推动松山湖在粤港澳创新联动发展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