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无人自主技术(人工智能)创新论坛在松山湖举办。论坛设置主题演讲、主题展览、启动仪式等环节,搭建起大湾区无人自主技术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吸引了300余名行业嘉宾现场参与。

本届论坛由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简称“广智院”)主办。工研院、广智院院长张国军教授指出,东莞具有发展无人自主技术产业的产业环境和配套优势,两院正在建设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中试测试基地,为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爱军表示,本届论坛是市重点科普项目的一部分,已形成学术品牌影响力,将以论坛为新的示范标杆,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等专家学者,先后分享了无人自主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海洋作业、低空经济、极地测绘等场景的应用及发展机遇。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张海涛教授主持。
李克强在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展望》主旨报告时指出,智能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性产业,是世界各工业强国的战略竞争高地。他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计算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自动驾驶领域AI技术五大方面分享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进展,并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葛骑岐围绕海上无人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无人机协会执行会长、汇天深圳城市机场合伙人刘立波,分享了低空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创新实践;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景兴建介绍了水下机器人驱动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张胜凯结合极地科考实践,分享长航时无人设备在北极环境下的试验与保障技术;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产业数字化服务中心主任戴欣则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无人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市场化路径与协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现场还设置了主题展览会,十余家高新科技企业新秀全方位展示了海陆空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产品,包括水下智能设备、无人艇、无人机及反制无人机设备、移动机器人等。企业与观展者零距离探讨前沿技术的最新应用,打造出探趋势、挖商机、寻合作的“秋收场”。同期,还举办了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学术界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无人自主技术产教融合”展开深度讨论。
与此同时,为响应国家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广智院牵头建设的东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松山湖)也同期启动。创新中心将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以训练验证为核心,以特种机器人为着力点,逐步构建包含创新平台、训练场、供应链平台、成果示范应用展厅、试点街区、服务平台的“6个1”核心体系,为东莞市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