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松山湖科技创新局联合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主办的2025“周二有约”散裂中子源先进电池技术应用交流活动举行。
活动以“中子技术赋能电池创新”为主题,吸引欣旺达、格林美、东莞新能源等13家新能源龙头企业,以及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湾区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

聚焦产业痛点
赋能电池技术研发
本次活动是松山湖科技创新局围绕园区“1+4+1+X”产业定位,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与新能源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活动现场,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张俊荣详细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中子散射技术凭借对原子分布、离子迁移路径、界面反应(如SEI膜形成)及充放电动态变化的精准分析能力,可助力企业从微观结构层面优化电池性能,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技术跨越。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研究锂电池的利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锂电池的性能与安全性是行业关注焦点,如何高效无损检测其内部结构及反应机理却是技术痛点。张俊荣表示,“中子源技术能像拍照一样直接看到电池内部的情况,而用其他手段很难穿透电池本体,即使能穿透,也很难看到内部的一些结构。”
谈及技术赋能企业的具体路径,张俊荣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可助力企业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显著降低制造成本。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为新一代全固态电池研发提供重要支持,同时针对手机、电视等消费类产品中锂电池的老化失效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还将为新一代电池产品研发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产学研精准对接
释放创新合作势能
自我介绍环节,中国散裂中子源各团队分别介绍了不同谱仪的功能及应用领域,企业及高校代表则围绕电池安全性、老化机制、固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等核心需求,提出现有检测手段的局限性,表达了借助中子技术突破瓶颈的强烈意愿。
随后,活动特别设置自由对接环节,为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搭建了一对一深入交流的桥梁,加速了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的精准匹配。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能源供应链的头部企业,其研发副总监周智聪说,“这场活动让企业真实需求与大型科学装置实现了紧密对接。”
“此前受资源与信息限制,企业在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化转化方面缺乏先进表征技术渠道,这次活动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经理赵斌表示。
交流活动结束后,企业代表与高校教授前往中国散裂中子源现场观摩各谱仪工作模式。多家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意向,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迪雄表示,希望能借助中国散裂中子源技术,探究电芯产品中老化机制、电极/电解质界面和析锂过程等。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引擎,松山湖正全力构建“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新能源产业作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仅锂电领域就实现营收超264亿元,形成了涵盖电池材料制备、设备生产、电芯制造、成品封装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松山湖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推动中子技术在先进电池领域应用,强化松山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拓展链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计划建设周期为5年9个月,总投资28.941亿元。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大幅度增加中子通量,缩短实验时间并满足科技前沿研究对更小样品、更高精度、更高时间动态的中子散射测量要求。
功率提升后,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散射应用的覆盖范围和能力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户实验数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对满足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有力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