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翻涌,浓烟弥漫,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并非失控的火灾现场,而是一个能够逼真模拟火场环境,开展灭火救援实战训练的特训“空间”。

11月11日,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殊火灾处置专业技术研训基地(下称“研训基地”)在松山湖正式投入使用。该研训基地拥有目前东莞市规模最大、场景设计最全的模拟建筑火灾烟火特性训练装置。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东莞市灭火救援专业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实战化训练基地:打造一个“真实的火场”
走进研训基地,由数个集装箱和训练楼构成的模拟建筑火灾烟火特性训练装置映入眼帘。这套装置主体包括燃烧柜、集装箱式训练柜、场景可变式训练楼和安全管控室,占地180平方米,使用面积达500平方米,辅以基础训练设施、模型屋和可视化装备等,全面满足建筑火灾处置的实战训练需求。
训练装置的建造充分借鉴了福建三明、珠海、深圳消防及香港消防处烟火特遣队的先进训练设施,结合灭火救援实战需求精心设计而成。
核心燃烧区设有回燃实验装置、轰燃实验装置与火灾发展进程装置,真实复现火灾从初起、蔓延到猛烈燃烧的全过程。受训人员可直观了解火灾发展进程,体验感受火灾烟气流动、热量温度变化、轰燃回燃等极端火灾现象。
集装箱式训练区由不同层级和长度的训练柜组合而成。内部设置可调隔断与障碍结构,模拟现实火场中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开展翻越、破拆、内攻搜救等实战科目,锤炼消防员在真实火场中的应变与协作能力。
训练装置搭载了集成式安全控制系统与智能可视化搜救系统,构建起全方位、智能化的训练保障体系。集成式安全控制系统配备后台图像环境监控与单兵综合定位系统,支持心率监测功能,可实时捕捉训练环境与人员身体状态,在保障训练全程安全可控的同时,也为后期复盘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智能可视化搜救系统则整合探测、显示、图像传输、骨传导通信、后台指挥终端与云服务系统,搭载智能视频分析功能,能够在浓烟弥漫的模拟火场中,实现救援过程的可视化指挥与高效搜救,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灭火救援能力。
“在真正的火场中,最致命的往往不是火焰本身,而是错误的判断。如何通过观察火光、烟雾和温度,判断火灾阶段,是基层指战员提升个人灭火救援能力的关键。”东莞市松山湖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姜腾飞介绍,研训基地聚焦建筑火灾救援中的难点痛点,推动教学与实战深度融合。通过“学训一体、教研同步、训战一致”的培训教学理念,设置模块化课程,构建起“成长急需、岗位所需、实战必需”的特色教学体系。
此外,除了服务东莞消防队伍专业训练外,研训基地的服务范围进一步辐射松山湖重点企业,为重点企业消防队提供专业化建设与训练指导。
创新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安全教育
走出装置区域,研训基地的使命还在向外延伸。就在基地正式投用之际,一场面向公众的安全主题展同步启动。
本次活动面向广大企事业单位、工厂及高等院校开展“实景体验”式消防安全普训,通过沉浸式教育,强化公众对火灾的直观认知,全面提升初期火灾的逃生与自救能力。
松山湖消防救援大队结合“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主题,立足松山湖科创企业密集、用电需求突出的实际,创新打造首届“用电安全主题展”。
主题展以“沉浸式体验+专业化赋能+政企协同”的多元模式,推动消防安全宣传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
展览现场,电气火灾废墟残骸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焦黑的设备与破损线路无声诉说着火灾之烈;互动演示区内,专业人员拆解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安全用电与隐患排查技巧,观众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抽象的安全规范。
作为松山湖“119”消防宣传月的创新实践,本次主题展打破传统宣传模式,将案例警示、科技赋能与政企联动深度融合,既呼应了“全民消防”的宣传主题,也精准对接了科创园区对用电安全的现实需求,为筑牢园区消防安全防线注入新动能。
随后的专业培训环节,东莞市电力行业协会技术总工、高级工程师张芳受邀授课,聚焦企业用电规范、典型电气火灾案例、日常巡查与预防、应急处置流程等核心内容,结合园区企业生产实际拆解操作要点,为园区各单位安全负责人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指导。
“以往的安全培训多是理论讲解,而在这里,我们能够亲手操作设备、直面模拟险情,这种‘看得见危险’的教育才能真正让人绷紧安全弦。”参会代表陈先生表示,将把本次活动学到的隐患排查和初期火灾应对技巧带回企业,提升企业自查自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