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一)加快构建“1+4+1+X”产业生态。全力构建“1+4+1+X”产业体系,第一个“1”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4”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与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个“1”是生产性服务业,“X”是未来产业。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把长板锻造得更长,并争取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取得突破。启动建设新材料产业转化基地;深化东莞市集成电路大厦建设,打造市级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招引一批机器人企业;谋划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等,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大厦。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二)加快激活科技创新动能。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园区大装置大平台、园区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聚焦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进一步推动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和孵化企业在园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聚焦提升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选址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推动“天使贷”“园区保”等融资产品落地,构建“投债贷担”联动体系,用足用好松山湖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强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导向。
二、全面优化企业和人才发展环境
(一)全要素提供发展保障。聚力产业“拓空间”工作,加快释放连片产业空间,加大低成本高品质产业空间供给,为企业扎根和发展壮大提供更坚实的用地保障。帮助园区企业招引高端人才。
(二)全链条做好企业服务。落地落实各项扶企惠企政策,优化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产业链和企业机制,主动靠前协调各类项目的规划、用地、用能、环评等问题,通过“企莞家”等服务平台,完善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通过精准支持和服务,护航企业在松山湖加速发展壮大。
(三)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探索深莞、穗莞、台港澳通办等,不断优化政务营商环境。按“能放尽放、能减尽减”原则,简化开工审批,优化重大项目提前介入手续,推行承诺制容缺审批,优化项目办事流程,提升项目审批效率。
三、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动教育扩容提质,推动香港城大(二期)、松山湖第四小学动工建设,推动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幼托服务,在产业园区、企业、住宅区周边规划建设托育点,增设寒暑假托教班等,关爱“下一代”成长。加快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松山湖分院建设,提升基础医疗服务能力。
(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全面实施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十大工程”,分别是:1.实施“点亮松山湖”园区照明系统改善提升行动。2.推进全民健身步道建设。3.推进一批城市冲凉房建设。4.启动松山湖月荷湖(三枝松水库)配套设施改造工程。5.推进松山湖中心公园建设。6.推动松湖烟雨示范段品质提升。7.推进松山湖展演中心建设。8.提升悠兰里整体品质。9.实施北部片区、万象汇周边、团泊洼片区交通改善工程。10.实施企业园区周边配套提升工程。
(三)丰富高品质文体旅活动供给。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牵引,探索“公交+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试运行园区环湖观光旅游专线。高规格举办首届艺塑“双年展”。继续举办科学城半程马拉松、科技精英网球赛等文体活动,提升松山湖特色文体品牌影响力。